我看新课程下物理学科的教学
发布时间:2009-02-10   点击量:7164
字号:
来源:
新教材的出版应用给物理教师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运用教材的机会,促使我们寻求新的教学思路和灵感,为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新课程物理的主导思想是,“不做思想的懒汉”,“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主动的探究者”,当然作为新课改的物理教师,我想,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一位“研究者”,但起码决不能培养“思想的懒汉”,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转变观念,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中及时内化知识,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
物理学科特点决定了用其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提供给学生的这种“食物”是非常有利的,在实施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进行,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把外在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取新知识,
二、能让学生做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
因为让学生体验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者、研究者”的成就感,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组对,使学生共同合作,在这种互相探讨和知识共享中让学生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彼此在获得了自我成就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最适宜的帮助和提高。
例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能让学生都动手来完成以下的内容:橡皮和一块纸片的下落;橡皮和纸团(刚才用过的纸片揉成)的下落;牛顿管实验,学生参与完成;用不同质量重锤牵引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点迹;学生动手运算⊿s,找出规律。通过他们的活动对自由落体运动就有了更深层次得了掌握。
    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圆周运动学生感受向心力,通过钩码和橡皮条让学生感受离心运
动产生的条件,研究运动合成与分解,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研究渡河问题,用蜡烛浮子让
学生设计来研究。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度,学生
不但对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掌握,而且真正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侧重。
      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教给学生现成结论。课本已经明显改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这些教学环节一定要留给学生,这些往往是本节内容的升华的地方,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学生探究过程,我发现认真完成的学生,他们体会是深刻的,记得结论是持久的。比如我在以下教学的过程中,探究的效果很好。
        第一册,位移的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探究为什么要引出这个物理量;位移的运算法则到底应该怎样;在用蜡烛浮子做运动合成实验时,让学生探究在x方向加速运动时,浮子的轨迹为什么是曲线;通过“拱型桥”问题的学习,让学生用外推思想体会卫星的发射、“完全失重”、太空环境,让学生寻找其内在的一个内在逻辑线索。
        四.把科学过程与方法引入教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牛顿第一定律》、《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均做了改变,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给学生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以物理学史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老师尽可能展现科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大师们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重要的任务的思想轨迹和重要的科学情景,知道科学道路上的“柳暗花明”,科学家不是呼风唤雨的魔术师,同时认识科学的内涵外延以及理论成就的局限性。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他们的活动提高了自学能力,其中的科学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和科学精神对他们人生的感召是巨大的
 物理新课程的教学是需要一个长期摸索、探讨的过程,以上只是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去思考,用多元化的教学和多方位的管理去开启学生的心灵。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