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而教何时休-论转变课程教材观
发布时间:2009-02-09   点击量:7295
字号:
来源:
为考而教何时休-论转变课程教材观
                      雷电竞ray 李育民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下,教育承载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国内,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逐步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社会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这种需求不仅在于数量的扩张,更在于质量的提高。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因此,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实践的产物,历史的跨越,未来的希望。
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转变课程教材观。课程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它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课程教材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它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统筹考虑教学目标怎么实现,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教育教学规律,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是教与学、知与行、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陕西省自2007年秋季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穿新鞋走老路”用老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难以完成,什么都想教而什么也都没教好。“秀课堂” ,“为新课程而新课程”,追求形式多样华丽,滥用多媒体手段,缺少实质内核的提升,教学效率不高。评价手段虚实不对等,课改与考改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仍然比较强势,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仍然没有做实做好,为考而教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改变成了考改的婢女,在考改方案未明朗的情况下,教学甚至变得无所适从。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的统筹协调性不够,“各自为战” ,影响了课改整体功能的发挥。尽管以上问题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加以解决,将会偏离课改的初衷,降低课改的信度,削弱课改对整个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因此,转变课程教材观刻不容缓。
转变课程教材观需要实现五个理念更新。
一、教学目标由平面到立体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即设定为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更接近教育的本质,把教育从“求知 ” 、“长技” 层面上升到通过“探究”、“质疑”活动“发展人”的层面,这是教学目标的质的飞跃。
1、“三维目标”丰富了过去的“双基”目标。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 “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做中学” ,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在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2、“三维目标”突破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把 “育人”与“育才”目标统一了起来。“育才”侧重使教育者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或 “精英” ,是一个“技能”标准。由于它面向的是少数人,从而使大多数的教育者变成了“陪读” 。“育人”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它侧重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反映了人的内在的精神追求,更能够凸显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目标。它面向的是全体受教育者,人人成才不现实,但人人发展却完全可能。它不仅要求告诉我们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能“启迪智慧”,有益有用,还告诉我们教育教学的过程是“点化灵魂”,追求“崇高”的。
3、“三维目标”在教育科学化问题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教学的过程要回归实际生活,关注差异,注重知识生成,体现了知识体验过和情感体验过程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课程设置由单一到多元。 
旧课程只开设必修课,没有选修课,更没有校本课程,且是全国统编教材,“一纲一本”,缺少多样性、选择性、特色性和兴趣性。新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大胆创新。课程设置有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以课程标准为蓝本,编写了多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从“一纲一本”过渡到“一标多本”。不同课程类型呈现不同的目标,必修课重通识,重基础,重 “面”的扩展;选修课重兴趣、重专题、重“点”的深化,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在做中学”,重动手能力培养。校本课程则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做,放大了本校的学科优势和教育功能。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所长,以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各取所需的要求。这种变化对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钻研教学规律,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如果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则是一种提升和发展自己能力的大好机会,如果消极对待,敝帚自珍,那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三、教学资源由静态到动态。
传统的教学资源的对象主要是教材、教学参考、复习资料等文本形式,使用方法主要是从文本到文本,或者是从文本到板书,逻辑思想是知识逻辑,教师只要按部就班使用即可。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资源的对象大大扩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生活即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更侧重于生活逻辑和实践逻辑。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变教师角色势在必行,教师不仅是被动地使用资源,更要有资源开发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自主构建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在复杂的资源环境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牢牢掌控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主动权。
四、教学策略由灌输到构建。 
1、尊重教学对象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任何课程,‘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何以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叶先生之所以高度评价 “不讲” “不教”是一种至高教学境界,可以这样理解,一是教师应有超越意识,要善于解放自己,解放了自己,也就解放了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自学自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三是 “讲”和“教”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并不是“终极目标” ,“不讲” “不教”也不是放任,而是还权于学生,觅食总比喂食好, “不讲” “不教”就是艺术。
2、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教教材”往往会使本来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过程变成灌输“教条” ,千人一面,缺乏创新,师生同为教材所累;而“用教材教”则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构建性、多样性、创新性,是激活课程的有效途径。
3、实行教学民主,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具有了心理优势,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4、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五、课程评价由封闭到开放
开拓教学新视野,必须转变课程评价方式。旧课程体系下,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所占权重过大,“一考定终身” ,因而导致“课本崇拜” ,教师上课教课本,学生下课背课本,考试考课本,从课本到课本,使教学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大多数学生未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不是在享受知识,而是被知识折腾,这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评价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和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教学的关注点。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哪怕是很细小的进步,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把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师生的注意力从为考试而教而学,转变为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而学。
课程改革要求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改革要求考试改革,考试改革要呼应课程改革,反映课改的最新成果,与课改相配套,尝试多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不断把课改引向深入,努力解放课改,为课改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使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rayapp下载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