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合作学习”的探索
发布时间:2009-02-09   点击量:7266
字号:
来源: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更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文章探索构建适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弊端。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大家相互交流意见所形成的气氛与相互启发的影响,使得每个参与者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因而产生了最佳的群体合作效应,交流及反馈所形成的信息传输回路,有助于学生对所获信息的辨别与校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以进行共同合作、克服困难来达到目的。世界上许多群体成功的范例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应积极倡导及实施合作学习的新模式,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20年来,许多国家在寻找一条切实有效地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合理途径,出现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这一创新策略。美国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运用合作学习是老师跟上当前教育趋势的一个出色标志。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这个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其基本假设,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人本主义理论指出: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合作是人的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多伊奇(M.DETSCH)认为,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从而更感到自豪和具有信心。事实上,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也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重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学科特点,通过多方面验证,对合作学习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关注学生,为合作学习提供条件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因此,真正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地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要让学生永远满含期待。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小组的组建应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才能、个性、成绩、爱好、能力等诸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适宜,且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其成员必须明白其他在小组中应该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应尽什么义务,但角色也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小组合作成员在强调整体合作的同时也应该提倡适度的竞争来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
三、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的学生才会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才会“想方设法”去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目标并非是简单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而重要的是全组同学都明白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怎样得到的,注重个人目标、小组目标、班级目标的共同完成。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每一堂课的开头就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把本课内容的简短引入及该堂课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与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合作讨论的阶段。
四、通过合作探究,进行组内合作学习
这是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合作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单向型互动、双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的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觉得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观念,视自己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营造一个明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另外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是课堂的“看客”,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当学生意见发生分歧或争执时要协调解决,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辩论,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来共同完成目标任务。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个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思考的:整个教学过程要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降低几何证明的难度,同时,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线面垂直的定义不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对图形、实例的观察感知基础上,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概括得出,并通过概念辨析深化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不易发现,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安排折纸试验,小组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教师尽量少讲,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使学生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展开思维,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解释与应用等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合作学习,体会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体验积极情感。
五、通过组间交流,理顺知识脉络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组内成员对所学知识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各组代表纷纷发表本组合作探究的初步成果,交流各自的探索过程和体验,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从各组的交流中综合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在代表发言时笔者允许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若其他组有异议时也可进行辩论、反驳,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的体验,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此阶段笔者对学生的发言也进行了适当的小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应用题”时,先是各小组中每位成员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然后组内交流探讨,相互启发,相互吸取经验教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并且总结、提炼本组的解题思路及典型错误和错误原因,然后小组间相互交流学习,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提升。实践表明,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讨论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课堂上掌声不断,好的解题方法层出不穷,教学效果显著,就连教师都受益匪浅。
六、通过多渠道反馈,进行多元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该随时掌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及时反馈补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信息卡、随堂小测、数学日记等反馈手段来达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目的。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时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评价,改变了以往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人轻集体的评价方式。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及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合作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小组成员共同达到目标,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注重过程与发展,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更要对小组集体进行评价,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又要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总之,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通过自己近一年来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在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作学习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法,这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合作学习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改变了过去“接受学习”的现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是形象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3、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共同达到目标,每个组员对小组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但笔者认为个人成绩不能是集体成绩的简单平均,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否则容易造成“搭便车”的现象。4、分组时按成员的的好、中、差机械搭配不正确。把学生分成好中差的做法本身就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这样的分组方法容易给一部分学生造成某种优越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有一种自卑感,因为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对集体没有什么贡献而拒绝参加集体的学习活动,从而达不到小组共同进步的目的,所以合理的分组是必要的,可动态管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rayapp下载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
Baidu
map